책을 읽다/수심결 26

今若不修

今若不修 萬劫差違 今若强修 難修之行 漸得不難 功行自進 嗟夫 今時人 飢逢王饍 不知下口 病遇醫王 不知服藥 不曰如之何 如之何者 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且世間有爲之事 其狀可見 其功可驗 人得一事 歎其希有 我此心宗 無形可觀 無狀可見 言語道斷 心行處滅 故天魔外道 毁謗無門 釋梵諸天 稱讚不及 況凡夫淺識之流 其能髣髴 悲夫井蛙 焉知滄海之闊 野干何能師子之吼 故知末法世中 聞此法門 生希有想 信解受持者 已於無量劫中 承事諸聖 植諸善根 深結般若正因 最上根性也 故金鋼經云 於此章句 能生信心者 當知是人 已於無量佛所 種諸善根 又云爲發大乘者說 爲發最上乘者說 願諸求道之人 莫生怯弱 須發勇猛之心 宿劫善因 未可知也 若不信殊勝 甘爲下劣 生艱阻之想 今不修之 則縱有宿世善根 今斷之故 彌在其難 展轉遠矣 今旣到寶所 不可空手而還 一失人身 萬劫難復 請須愼之 豈有智者 知其..

我今若自生退屈

我今若自生退屈 或生懈怠 而恒常望後 須臾失命 退墮惡趣 受諸苦痛之時 雖欲願聞一句佛法 信解受持 欲免辛酸 豈可復得乎 及到臨危 悔無所益 願諸修道之人 莫生放逸 莫着貪淫 如救頭然 不忘照顧 無常迅速 身如朝露 命若西光 今日雖存 明亦難保 切須在意 切須在意 且憑世間有爲之善 亦可免三途苦輪 於天上人間 得殊勝果報 受諸快樂 況此最上乘甚深法門 暫時生信 所成功德 不可以比喩說其少分 如經云 若人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寶 布施供養爾所世界衆生 皆得充滿 又敎化爾所世界一切衆生 令得四果 其功德 無量無邊 不如一食頃 正思此法 所獲功德 是知我此法門 最尊最貴 於諸功德 比況不及 故經云 一念淨心是道場 勝造恒沙七寶塔 寶塔畢竟碎爲塵 一念淨心成正覺 願諸修道之人 硏味此語 切須在意 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待何生度此身 ㅇ 四果 : 預流果(須陀洹) 一來果(斯陀含) 不還果(阿那含) 阿羅漢果

願諸修道之人

願諸修道之人 硏味此語 更莫狐疑 自生退屈 若具丈夫之志 求無上菩提者 捨此奚以哉 切莫執文 直須了義 一一歸就自己 契合本宗 則無師之智 自然現前 天眞之理 了然不昧 成就慧身 不由他悟 而此妙旨 雖是諸人分上 若非夙植般若種智 大承根器者 不能一念而生正信 豈徒不信 亦乃謗讟 返招無間者 比比有之 雖不信受 一經於耳 暫時結緣 其功厥德 不可稱量 如唯心訣云 聞而不信 尙結佛種之因 學而不成 猶蓋人天之福 不失成佛之正因 況聞而信 學而成 守護不忘者 其功德 豈能度量 追念過去輪廻之業 不知其幾千劫 墮黑暗入無間 受種種苦 又不知其幾何 而欲求佛道 不逢善友 長劫沈淪 冥冥無覺 造諸惡業時或一思 不覺長吁 其可放緩 再受前殃 又不知誰復使我 今値人生 爲萬物之靈 不昧修眞之路 實謂盲龜遇木 纖芥投針 其爲慶幸 曷勝道哉

雖先頓悟

雖先頓悟 煩惱濃厚 習氣堅重 對境而念念生情 遇緣而心心作對 被他昏亂 使殺昧却寂知常然者 卽借隨相門定慧 不忘對治 均調昏亂 以入無爲 卽其宜也 雖借對治功夫 暫調習氣 以先頓悟心性本淨 煩惱本空故 卽不落漸門劣機 汚染修也 何者修在悟 前 則雖用功不忘 念念熏修 着着生疑 未能無礙 如有一物 礙在胸中 不安之相 常現在前 日久月深 對治功熟 則身心客塵 恰似輕安 雖復輕安 疑根未斷 如石壓草 猶於生死界 不得自在 故云 修在悟前 非眞修也 悟人分上 雖有對治方便 念念無疑 不落汚染 日久月深 自然契合天眞妙性 任運寂知 念念攀緣一切境 心心永斷諸煩惱 不離自性 定慧等持 成就無上菩提 與前機勝者 更無差別 則隨相門定慧 雖是漸機所行 於悟人分上 可謂點鐵成金 若知如是 則豈以二門定慧 有先後次第二見之疑乎

則頓門箇者

則頓門箇者 依自性門 任運亡功 漸門劣機 趣隨相門 對治勞功 二門之機 頓漸不同 優劣皎然 云何先悟後修門中 竝釋二種耶 請爲通會 令絶疑情 答所釋皎然 汝自生疑 隨言生解 轉生疑惑 得意忘言 不勞致詰 若就兩門 各判所行 則修自性定 慧者 此是頓門 用無功之 功竝運雙寂 自修自性 自成佛道者也 修隨相門定慧者 此是未悟前漸門 劣機 用對治之功 心心斷惑 取靜爲行者 而此二門所行 頓漸各異 不可參亂也 然悟後修門中 兼論隨相門中對治者 非全取漸機所行也 取其方便 假道托宿而已 何故於此頓門 亦有機勝者 亦有機劣者 不可一例 判其行李也 若煩惱淡薄 身心輕安 於善離善 於惡離惡 不動八風 寂然三受者 依自性定慧 任運雙修 天眞無作 動靜常禪 成就自然之理 何假隨相門對治之義也 無病不求藥 ㅇ 八風 : 利 衰 毁 譽 稱 譏 苦 樂 ㅇ 三受 : 樂 苦 捨

問據汝所判

問據汝所判 悟後修門中 定慧等持之義 有二種 一自性定慧 二隨相定慧 自性門則曰 任運寂知 元自無爲 絶一塵而作對 何勞遣蕩之功 無一念而生情 不假忘緣之力 判云此是頓門箇者 不離自性 定慧等持也 隨相門則曰 稱理攝散 擇法觀空 均調昏亂 以入無爲 判云此是漸門劣機所行也 就此兩門定慧 不無疑焉 若言一人所行也 爲復先依自性門 定慧雙修然後 更用隨相門對治之功耶 爲復先依隨相門 均調昏亂然後 以入自性門也 若先依自性定慧則任運寂知 更無對治之功 何須更取隨相門定慧耶 如將皓玉 彫文喪德 若先以隨相門定慧 對治功成然後 趣於自性門則宛是漸門中劣機 悟前漸熏也 豈云頓門箇者 先悟後修 用無功之功也 若一時無前後則二門定慧 頓漸有異 如何一時竝行也

則達人分上

則達人分上 定慧等持之義 不落功用 元自無爲 更無特地時節 見色聞聲時 但伊麽 着衣喫飯時 但伊麽 屙屎送尿時 但伊麽 對人接話時 但伊麽 乃至行住坐臥 或語或默 或喜或怒 一切時中 一 一如是 似虛舟駕浪 隨高隨下 如流水轉山 遇曲遇直 而心心無知 今日騰騰任運 明日任運騰騰 隨順衆緣 無障無碍 於善於惡 不斷不受 質直無僞 視聽尋常 則絶一塵而作對 何勞遣蕩之功 無一念而生情 不假忘緣之力 然障濃習重 觀劣心浮 無明之力大 般若之力小 於善惡境界 未免被動靜互換 心不恬淡者 不無忘緣遣蕩功夫矣 如云六根攝境 心不隨緣 謂之定 心境俱空 照鑑無惑 謂之慧 此雖隨相門定慧 漸門劣機所行也 對治門中 不可無也​ 若掉擧熾盛 則先以定門 稱理攝散 心不隨緣 契乎本寂 若昏沈尤多 則次以慧門 擇法觀空 照鑑無惑 契乎本知 以定治乎亂想 以慧治乎無記 動靜相亡 對治功終 則對境而念念歸宗 遇緣..

問後修門中

問後修門中 定慧等持之義 實未明了 更爲宣說 委示開迷 引入解脫之門​ 答若說法義 入理千門 莫非定慧 取其綱要則但自性上 體用二義 前所謂空寂靈知是也 定是體慧是用也 卽體之用故 慧不離定 卽用之體故 定不離慧 定則慧故 寂而常知 慧則定故 知而常寂 如曹溪云 心地無亂自性定 心地無癡自性慧 若悟如是 任運寂知 遮照無二 則是爲頓門箇者 雙修定慧也 若言先以寂寂 治於緣慮 後以惺惺 治於昏住 先後對治 均調昏亂 以入於靜者 是爲漸門劣機所行也 雖云惺寂等持 未免取靜爲行則 豈爲了事人 不離本寂本知 任運雙修者也 故曹溪云 自悟修行 不在於諍 若諍先後 卽是迷人

或者不知善惡性空

或者不知善惡性空 堅坐不動 捺伏身心 如石壓草 以爲修心 是大惑矣 故云 聲聞心心斷惑 能斷之心是賊 ​但諦觀殺盜婬妄 從性而起 起卽無起 當處便寂 何須更斷 所以云 不怕念起 唯恐覺遲 又云 念起卽覺 覺之卽無 故悟人分上 雖有客塵煩惱 俱成醍醐 但照惑無本 空華三界 如風卷煙 幻化六塵 如湯消氷 若能如是念念修習 不忘照顧 定慧等持 則愛惡自然淡薄 悲智自然增明 罪業自然斷除 功行自然增進 煩惱盡時 生死卽絶 若微細流注永斷 圓覺大智朗然獨存 卽現千百億化身 於十方國中 赴感應機 似月現九霄 影分萬水 應用無窮 度有緣衆生 快樂無憂 名之爲大覺世尊

問旣悟此理

問旣悟此理 更無階級 何假後修 漸熏漸成耶 答悟後漸修之義 前已具說 而復疑情未釋 不妨重說 汝須淨心 諦聽諦聽 凡夫 無始曠大劫來 至於今日 流轉五道 生來死去 堅執我相 妄想顚倒 無明種習 久與成性 雖到今生 頓悟自性 本來空寂 與佛無殊 而此舊習 卒難除斷 故逢逆順境 瞋喜是非 熾然起減 客塵煩惱 與前無異 若不以般若加功着力 焉能對治無明 得到大休大歇之地 如云頓悟雖同佛 多生習氣深 風停波尙湧 理現念猶侵 又宗杲禪師云 往往利根之輩 不費多力 投發此事 便生容易之心 更不修治 日久月深 依前流浪 未免輪廻 則豈可以一期所悟 便撥置後修耶 ​故悟後 長須照察 妄念忽起 都不隨之 損之又損 以至無爲 方始究境 天下善知識 悟後牧牛行是也 雖有後修 已先頓悟 妄念本空 心性本淨 於惡斷 斷而無斷 於善修 修而無修 此乃眞修眞斷矣 故云雖備修萬行 唯以無念爲宗 圭峰總判先悟後修之義云..